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 > 修身炼道  > 查看详情

关于参话头

来源: 南天铁塔 时间:2025-04-27 11:03:01

关于参话头

 


觉龙阿阇梨

 

参话头这桩事体,非关文字,不落言诠。它是千年暗室里的一盏明灯,一刀划破山河万朵,碎裂梦魂。

唐宋禅门,多少衲子为着“拖死尸的是谁”“念佛的是谁”“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”这几句疯言疯语,直参得魂飞魄散,骨肉消融,血汗洒满座下蒲团。

虽说参话头最妙处,在于“疑情”二字。但这“疑”,却绝非凡夫俗子的疑神疑鬼。而是要将天地铸成一块铁馒头,将一生所知所觉嚼得粉碎,生吞入无明腹海。嚼不烂者,破不开生死;咽不下者,始终困于皮囊。

古人喻话头如刀剑,能断生死长流。日本武士亦曾以话头融入武道,参“剑未出鞘时,剑意安在”,以剑术剖筋裂骨,以剑禅锤炼凡心,二者合一,便能抵达《庄子·说剑篇》中“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”的境地——锋芒一闪,天地无声。

谁能想到,话头,竟也是武学内功?更秘而不宣的是,每一句话头,皆藏着不同功效。

禅门自古有内外两种传法:对外,以语录公案,供人寻常研究;对内,依根性拣择密授,或以圆相,或以定功,或以直指心源。而参话头这一法,体系之严密,千年来鲜有人能窥其全豹。我今略举几端内密,令诸君知晓:参话头,绝非随手捡一个句子念念了事!

须知,有人可参,有人不可参;且话头又分种种:  

有义味句、无义味句、死句、活句、业识句、根尘句、密提句、疏阔句、无休句、认取句、异计句、转身句……各异其旨,各展其锋。

“父母未生前,哪个是我本来面目?”便是有义味句。此句溯源于唐代牛头法融禅师,法融遍学百家,以卦通禅。参此话头,需晓:父母未生,即阴阳不测,中和未判,乃五行中“真土”之境。  

土亦有阴阳:戊为阳土,己为阴土。未投胎时,戊己一体;一经投胎,戊化为水(肾),己化为火(心)。父母和合,情动生火,欲动生水,心肾之气(坎离二气)交媾,中阴之灵遂吸入胎中。故在一天十二时辰里,参此话头,便可激发情未生、欲未动的“中和之境”;情生欲动时,更可乘势化散,归于寂然。

这,只是此话头的冰山一角。还有诸多更深秘的用法。

昔有僧问赵州禅师:“狗子有佛性也无?”赵州答曰:“无。”  

元代中峰禅师便以“赵州因甚道个无字”为话头,嘱弟子勤参。此属业识句。  

众生皆有佛性,为何赵州却言“无”?个中玄旨,非言语可尽。投生为狗,投生为人,皆由业识所感。若业识未化,佛性便隐没不现;正念失守,六道轮回,众形杂幻,天是天,地是地,人是人,狗是狗,佛是佛,自成隔绝之异界。  

故六祖云:“正念之时佛在舍,邪念之时魔在堂。”  

“赵州因甚道个无字”,便是在思绪纷飞、躁动不安时,一锤打入无底,归于定慧之家。中峰之所以能闭关十余年,滴水不漏,正赖此话头练得业识转稳,狂心顿歇。

参话头之法,不仅在话头之别,更在心态之差。

世人误以为参禅需狂傲恣肆,实则心高气浮者,难入无门之门。  

袁焕仙曾参“德山托钵不答话”,参至吐血,非力猛之过,乃心存妄想,欲以智破无智,欲以理破无理。最后幸得韦陀神显现加持,才能破关而出。  

真正参禅者,须知:破关,半仗自力,半仗天缘。执“我能”者,必堕狂禅之坑,万劫不复。

古来祖师,对参究之法,慎之又慎。  

绝非坊间随便念念“父母未生前”就能顿悟的轻狂可比。我昔年烟水南询,深入密关禅脉,亲历诸般隐奥,现将自身所证,提炼成“三要六层”,略作引路微光。

 

三要:  

一者,如猫捕鼠,毛孔俱张,一心一意,动静常存。  

二者,如鸡孵卵,冷暖自知,不息不倦,恒温恒照。  

三者,如龙养珠,吞吐云雾,护持圆明,生死不离。

六层:  

第一层,疑情如雾,心中泛起不安,此谓入门。  

第二层,梦觉混融,识海断续,此谓佳途。  

第三层,身语念俱寂,心似风中行,此谓近道。  

第四层,天地忽碎,万象澄通,此谓真见。  

第五层,非疯非魔,非死非生,此谓破关。  

第六层?不可为外人道。能至者,自知不语。

 

唯有功夫登峰,方知——参,不止是技巧,不止是方法,是你自身的状态,更是让自己化为一道无始无终的光。那一光,正是古德悟道时天地乍明的破晓惊雷。

须知,在你来到世间之前,已有无数疑惑深埋灵台之中。  

若你生而无问,不过是一具因循驱动的行尸走肉;若你死而无答,只能随业流转,沉溺无岸。  

真正的参话头,不是求答案,不是破迷雾,而是要在透骨的疑情中,把自己寸寸焚尽,把世界一寸寸烧空。

直至,连参本身也无从着手。  

方见:本来无一物,大道从未离你咫尺。